魔力宝贝五重箭怎么样学-魔力宝贝五重箭怎么样学技能

admin 阅读:1268 2024-01-05 12:30:23 评论:0

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采纳邹忌谏议,广开言路。政令初下,就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2)鲍照在《拟行路难》中以流水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湘夫人泪洒斑竹典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该句表现了乐曲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5)古人常借“酒”抒发胸臆,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乡关万里之思。

(6)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及自己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学说,曾经奔赴百里之外,“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候之地有限,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展开全文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速祸焉速:加快、加速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究、推原

3.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秦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世多有沿袭更迭。

B.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各一叫“太牢”,牛、羊各一叫“少牢”。

C.太庙,封建帝王的祖庙,皇后、功臣等的牌位也可入庙供奉,叫配享太庙。

D.书,指(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4.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B.选文乙先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连用两个问句,强调成败得失皆是由于“天命”。

C.选文均运用对比论证:甲将赂秦与战败所失土地作对比,强调赂秦之弊;乙将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作对比,突显教训惨重。

D.选文都借前朝旧事劝谏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会天职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嗓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

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

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

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楼宇,以示庄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魔力宝贝五重箭怎么样学-魔力宝贝五重箭怎么样学技能

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10.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开头写诗人之前听说洞庭盛名,然而到如今才能实现登楼观赏的愿望。

B.杜诗颈联以一“无”一“有”,点明诗人没有亲朋音信,孤舟漂泊的凄苦处境。

C.李诗首联写诗人远眺所见,高耸入云的岳阳楼和浩瀚开阔的洞庭湖一览无余。

D.李诗颔联写了雁儿高飞带走愁苦,远处山峰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12.李杜两诗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诗境和风格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的词作“精巧含蓄”,请结合“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眺

宋祁[注]

城外斜光角已催,城头倦客首空回。

星霜牢落凋年往,天地苍茫暝色来。

千尾昏鸦愁迥戍,几蹄征马思穷埃。

使君兴罢惟无绪,不是登高能赋才。

[注]宋祁,北宋诗人。此诗作于诗人任职益州(今四川成都)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夕阳斜照,角声催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表现环境特点。

B.第二句写诗人独立城头,徒然回首,表达了对客居边地的倦惫之情。

C.颈联写到成群乌鸦归巢,数匹征马远行,意境空阔恬淡、宁静祥和。

D.诗人登高远眺,思绪万千,却以说自己无赋诗之才结尾,耐人寻味。

15.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抒情手法为诗词所常用,叙事手法则是小说、戏剧的长技。不过,擅长抒情的诗词并非与叙事绝缘,诗词的叙事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与小说、戏剧的叙事有很大不同。将叙事视角引入古代诗词研究,将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

分析古代诗词的叙事,无非是几种情况,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内,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外,第三种情况则是诗词内外都有事。

所谓事在诗词之内,较为理想的情况是:诗词叙事清晰,仅从作品本身已能知其事之大概。比如杜甫的《石壕吏》,就像一幕用诗写成的独幕剧,时间、地点、场面、背景交代清楚,人物上下场有序、动作鲜明、对话生动,剧情发展跌宕起伏,起因、高潮、结局一一呈现,而且除了明场演出的一切,还有暗场表现和令人想象不尽的更含蓄的意义。而更多的诗词作品则是虽故事叙述不甚精细,所提供的细节却颇鲜明的“事在诗内”之作。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与古代文言小说往往只简洁交代关键性细节而不铺叙事件过程,与古代绘画往往突出核心意趣而省略枝节描画,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仅二十个字,却完整地叙述了诗人一次访人不遇的经过。这首小诗实际上写了三个人物,其中最有意味最令人遐想不尽的是并未出场的那位隐者。像这样的作品固然够不上小说,但却不妨说是一幅生动的有着两个在场人物的情景画,或者像一组精心组接的电影镜头——从诗人和童子对话,到二人一起眺望白云缭绕的大山,其叙事性质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这叙事内容的理解便是进一步探索诗意的基础。

而事在诗外,则是指那些作品本身对事件描述不细不清,必须参照作品以外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其事的那类情况。这里,在作品之外的事,其实也就是此作品的创作本事(或背景)。李商隐《柳枝诗五首》是典型例子。此诗前有长序,已够一篇独立散文模样;读此序后,对下列五首南朝乐府民歌体小诗之意旨自不难理解,而若无此序,恐怕解者又将众说纷纭了。大部分戏曲的抒情唱段,也基本上是事在作品之外,诗词曲所铺写的是针对某件事而抒发的情感,其本身虽并不承担详叙完整故事的任务,但那故事却是这抒情必不可少的背景。

对于研究者来说,在诗词之内外都能发现其事,应是最好的情况。如诗词笺注往往不但注出作品所涉之事典语典、字义训诂、舆地名物、风俗制度等,而且努力探索创作背景、动机和灵感来源,力图揭示与作品相关的内外之事。如陈寅恪笺释“钱(谦益)柳(如是)因缘诗”著《柳如是别传》以“专考证河东君之本末”,而当代学人复结合此笺释,从陈寅恪诗作以探究其晚年境遇心态,这些工作之性质皆可谓借释诗以探寻和复原故事。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诗词在抒情与叙事的互动、交错、碰撞、融合当中呈现出种种奇异风采。因此,让叙事成为古典诗词研究的角度之一,不但理由充足,而且充分可行、前景可期。

(摘编自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欣赏大多数古诗词时,读者可以通过明晰的叙事脉络理解诗词的情感指向和创作动机。

B.以叙事见长的戏曲,亦不乏事在诗外的抒情唱段,戏中所叙之事是唱段情感抒发的基底。

C.作为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诗词笺注不仅着眼于诗词的释义,也力图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D.探究古代诗词作品的叙事因素,对干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17.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事在诗内”的一项是( )

A.白居易《长恨歌》

B.韦庄《菩萨蛮》(其二)

C.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D.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8.本文第三段将《石壕吏》比作独幕剧,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秋花 

汪曾祺

桂花

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几十顷地种桂花”,真是一个大观!四川新都桂花甚多。杨升庵祠在桂湖,环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都是桂花。我到新都谒升庵祠,曾作诗:

桂湖老桂发新枝,

湖上升庵旧有祠。

一种风流谁得似,

状元词曲罪臣诗。

杨升庵是才子,以一甲一名中进士,著作有七十种。他因“议大礼”获罪,充军云南,七十余岁,客死于永昌。陈老莲曾画过他的像,“醉则簪花满头”,面色配红,是喝醉了的样子。从陈老莲的画像看,升庵是个高个儿的胖子。但陈老莲恐怕是凭想象画的,未必即像升庵。新都人为他在桂湖建祠,升庵死若有知,亦当欣慰。

北京桂花不多,且无大树。颐和园有几棵,没有什么人注意。我曾在藻鉴堂小住,楼道里有两棵桂花,是种在盆里的,不到一人高!

我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菊花

中国人长于艺菊,不知始于何年,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如扬州、镇江、合肥,黄河以北,当以北京为最。

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卉中也许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种颜色。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黄色的。“鞠有黄华”“零落黄花满地金”,“黄华”和菊花是同义词。后来就发展到什么颜色都有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的、红的、粉的,都有。挪威的散文家别伦·别尔生说各种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也不尽然,牡丹、芍药、月季都有绿的,但像绿菊那样绿得像初新的嫩蚕豆那样,确乎是没有。我几年前回乡,在公园里看到一盆绿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形状多样,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状瓣的。在镇江焦山见过一盆“十丈珠帘”,细长的管瓣下垂到地,说“十丈”当然不会,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如一种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上海人叫它“懒梳妆”,北京人也叫它“懒梳妆”,因为得其神韵。

有些南方菊种北京少见。扬州人重“晓色”,谓其色如初日晓云,北京似没有。“十丈珠帘”,我在北京没见过。“枫叶芦花”,紫平瓣,有白色斑点,也没有见过。

魔力宝贝五重箭怎么样学-魔力宝贝五重箭怎么样学技能

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老舍先生的哥哥很会莳弄菊花。花很鲜艳;菜有北京特点(如芝麻酱炖黄花鱼、“盒子菜”);酒“敞开供应”,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我不赞成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赞成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糟蹋了菊花。

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

秋葵我在北京没有见过,想来是有的。秋葵是很好种的,在篱落、石缝间随便丢几个种子,即可开花。或不烦人种,也能自己开落。花瓣大、花浅黄,淡得近乎没有颜色,瓣有细脉,瓣内侧近花心处有紫色斑。秋葵风致楚楚,自甘寂寞。不知道为什么,秋葵让我想起女道士。秋葵亦名鸡脚葵,以其叶似鸡爪。

我在家乡县委招待所见一大丛鸡冠花,高过人头,花大如扫地笤帚,颜色深得吓人一跳。北京鸡冠花未见有如此之粗野者。

凤仙花可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即红。凤仙花茎可长得很粗,湖南人或以入臭坛腌渍,以佐粥,味似臭苋菜秆。

秋海棠北京甚多,齐白石喜画之。齐白石所画,花梗颇长,这在我家那里叫作“灵芝海棠”。诸花多为五瓣,惟秋海棠为四瓣。北京有银星海棠,大叶甚坚厚,上洒银星,秆亦高壮,简直近似木本。我对这种孙二娘似的海棠不大感兴趣。我所不忘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我的生母得了肺病,怕“过人”——传染别人,独自卧病,在一座偏房里,我们都叫那间小屋为“小房”。她不让人去看她,我的保姆要抱我去让她看看,她也不同意。因此我对我的母亲毫无印象。她死后,这间“小房”成了堆放她的嫁妆的储藏室,成年锁着。我的继母偶尔打开,取一两件东西,我也跟了进去。“小房”外面有一个小天井,靠墙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坛,不知道是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它在秋天竞也开花。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不论在哪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黄栌、爬山虎

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山红叶是黄栌,不是枫树。我觉得不妨种一点枫树,这样颜色更丰富些。日本枫娇红可爱,可以引进。

近年北京种了很多爬山虎,入秋,爬山虎叶转红。

沿街的爬山虎红了。

北京的秋意浓了。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桂花联想到《红楼梦》、才子杨升庵、画家陈老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还引入了自己的诗,使文章洋溢着文化气息。

B.文章将北京菊花和南方菊花的品种进行比较,介绍了“懒梳妆”“晓色”等诸多菊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作品的趣味。

C.文章题为“北京的秋花”,行文却由秋花延展至世间人事,比如由菊花忆老舍,由海棠思母亲,融状物、写人、抒情于一体。

D.本文和《葡萄月令》一样,是疏密有致的佳作。通篇结构疏简、随意,对北京的诸多秋花逐一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

20.有人认为汪曾祺散文“俗中见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晚会,堪比移动的端午文化小讲堂。其首创的“网剧+网综”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晚会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__________的影响。早在年初,河南卫视春晚就应用5G和AR技术,让古典舞蹈《唐宫夜宴》在一众春晚节目中__________。“飞天壁画活了!”“每个表演都__________,为中华文化点赞!”……热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根植传统文化,以年轻人__________的方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厚重古朴的传统文化,在匠心和科技的助力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年轻人喜欢的并非都是“偶像剧”,传统文化也不应总是“高冷范”和“夫子腔”。向年轻人全面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让他们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需要直观、时尚的创意表达。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那么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濡目染  崭露头角  美轮美奂  脍炙人口

B.潜移默化  崭露头角  美轮美奂  喜闻乐见

C.耳濡目染  脱颖而出  精彩绝伦  脍炙人口

D.潜移默化  脱颖而出  精彩绝伦  喜闻乐见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B.倘若我们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C.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D.倘若我们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2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时候/天青/水绿/鸟飞/鱼游/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B.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

C.(她)不容辩驳的目光射向我:“这应该叫——距离美。”“距离美……”我玩味着。

D.她已经吓得发了慌,转身对丈夫说:“我……我……我把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项链丢了。”

七、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代称读书人为“儒”,原本指巫、史、祝、卜之类有一技之长的术士,在祭祀礼仪中服务于贵族;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等技术教育上发展了“能安人能服人”的读书人形象;扬雄在《法言》中说“通天地人曰儒”。当然,对“儒”也有一些非议,比如《墨子》中说儒者“浩居而自顺”,意思是傲慢而自以为是;《史记》中提及儒者“博而寡要”,意思是学识广博而不得要领。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江娥啼竹素女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谏,泻,娥,覆,勒,叩。

2.A

3.B

4.B

5.(1)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2)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解析】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加快、加速”错误。“始速祸焉速”意思是: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速”,招致。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牛、羊各一叫‘少牢’”错误。羊﹑猪二牲叫少牢。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强调成败得失皆是由于‘天命’”错误。强调成败得失皆是由于“人事”。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以”,拿;“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薪”,木柴;“尽”,光。

(2)“与”,给;“矢”,箭;“尔”,第二人称代词,你;“其”,表祈使语气,一定;“乃”,你的。

参考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6.A

7.B

8.C

9.(1)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2)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

10.①用恩德安抚他们,能成就自己的威名;

②做大事的人不应该惦记小的仇怨。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河曲”是“丛林间”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

“帅骑驰突”,主语“晋王”省略,其前应断开,排除D。

本句译为: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鄩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多士兵,一边呼叫一边击鼓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错误。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只身突围”错误。原文“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意思是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可见并非“只身”突围。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主语“后梁”省略;“委弃”,丢弃;“山”,名词用作状语,像山一样;

(2)“晋王劳军于魏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晋王于魏县劳军;“因”,趁机;“帅”,动词,率领;“觇”,偷偷地察看,侦察。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可知,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难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故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①用恩德安抚他们,能成就自己的威名;②做大事的人不应该惦记小的仇怨。

参考译文:

刘仁恭向河东李克用请求救援,前后一百余次;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难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晋王病情十分严重。晋王李克用下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嗣,并说:“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就烦劳你们替我照看亚子了!”李克用说完就死了。将吏们想要谒见李存勖,可是李存勖正在里边悲伤哭泣,很久没有出来。张承业于是就进去对李存勖说道:“大孝在于不失去基业。哭泣再移又有什么用!”随即将李存勖搀扶出来,继位做了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初一),晋王埋伏军队在三垂冈下,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将士们还没有起床,军中一片惊慌混乱。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潞州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斥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鄩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多士兵,一边呼叫一边击鼓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正好这时李存审的援兵赶到,这才得免于难。晋王回过头来对随从骑兵说:“差点儿成为俘虏被人讥笑。”骑兵们说:“这次正足以让敌人见见大王的英俊威武。”同光元年,晋王在魏州筑坛,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11.C

12.诗境不同:杜诗中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意境开阔宏伟、沉雄悲壮、博大深远;而李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优美景象,表现了诗人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风格不同:杜诗沉郁顿挫、雄浑渊深,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李诗风格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李诗首联写的是诗人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并不是远眺所见岳阳楼。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能力。

从诗境来看,杜诗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吐纳天地;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而李诗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的心情和闲适旷达的襟怀。

从风格来看,杜诗风格雄浑渊深。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深切、动人,反映了其忧国忧民的风格;而李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描写了岳阳楼周围景物的邈远、开阔、高耸等情状,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境界阔大。

13.①先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②“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虚幻的梦境,以虚构的梦中景作结,虽虚而实,使词人的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意思是: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作者想念家乡,想念朋友,却不直接说自己的心思,运用设问,反写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把作者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意境又进一层。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作者的梦影,运用虚写,以虚构的梦中景作结,景是虚的,但情是实的,使词人的思归之情通过梦境得到了片刻的满足。

14.C

15.①寒霜零落,暮色四合,蜀地的岁暮黄昏苦寒、苍凉;②暗含诗人对岁月匆匆、年华易逝的感伤,抒发了客居边地的孤寂愁苦之情。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空阔恬淡、宁静祥和”错误。结合“千尾昏鸦”“愁迥戍”“思穷埃”可知颈联的意境宏大开阔、苍茫悲凉。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能力。

颔联“星霜牢落凋年往,天地苍茫暝色来”,写诗人独立城头看到的景象。“星霜”指星晨霜露,也谓艰难辛苦;“牢落”犹寥落。“星霜牢落”写眼前景色,寒霜零落,其中“霜”字也有诗人的触觉感受,即寒冷,暗含日子艰难,有艰难困苦之意;“暝色”指暮色,“暝色来”描写暮色四合;“天地苍茫”,从远景角度写天地一片苍凉,既是蜀地的岁暮黄昏苦寒、苍凉的景色特点,也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凋年往”意思是一年又这样匆匆过去,暗含诗人对岁月匆匆、年华易逝的感伤;此刻诗人独立城头,年关将近,独对这一片凄寒、萧瑟、苍凉之景,感觉到了自身的孤寂,而归期无望,又抒发了客居边地的孤寂愁苦之情。

16.A

17.C

18.①便于分析《石壕吏》的叙事方式,使说理明晰易懂;②引入有关独幕剧的类比分析,使说理丰富有趣。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明晰的叙事脉络”错。原文说“而更多的诗词作品则是虽故事叙述不甚精细,所提供的细节却颇鲜明的‘事在诗内’之作”,可见大多数诗词并没有清晰的叙事脉络,而是以鲜明的细节叙事。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事在诗内”是指作品本身描写了“事”,虽然故事叙述不甚精细,一般却有较鲜明细节。

A.作品本身写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

B.作品描写了江南酒家美丽的女子当垆卖酒的情节;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主人公形象不鲜明,故事色彩较淡,属于“事在诗外”的作品;

D.作品描写了密州出猎的情景。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第三段将《石壕吏》比作独幕剧的句子是“比如杜甫的《石壕吏》,就像一幕用诗写成的独幕剧,时间、地点、场面、背景交代清楚……还有暗场表现和令人想象不尽的更含蓄的意义”,根据“比如”可知,此句是为了论证前面的观点,即“诗词叙事清晰,仅从作品本身已能知其事之大概”。作者为了将《石壕吏》叙事方式更生动地展示出来,于是打了这个比方,“时间、地点、场面、背景交代清楚,人物上下场有序、动作鲜明、对话生动,剧情发展跌宕起伏,起因、高潮、结局一一呈现,而且除了明场演出的一切,还有暗场表现和令人想象不尽的更含蓄的意义”,这样扣住戏剧的特点来说,便于分析《石壕吏》的叙事方式,使说理明晰易懂;

从说理方法上看,这是类比说理,用介绍戏剧的术语来说明《石壕吏》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使说理更丰富有趣,表达更通俗易懂。

19.D

20.汪曾祺先生的俗:写的北京的秋花,都是常见的桂花、菊花、海棠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他的雅:联想到《红楼梦》、才子杨升庵、画家陈老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还引入了自己的诗,使文章洋溢着文化气息。

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对北京的诸多秋花逐一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错误。文章并没有对北京的诸多秋花“逐一”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只是对个别的花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例如对“黄栌、爬山虎”就是简单的描写。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题材特征的能力。

汪曾祺先生的俗:由原文“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十顷地种桂花’,真是一个大观”可知,几十顷地种桂花,可见桂花的普遍。由原文“中国人长于艺菊,不知始于何年,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如扬州、镇江、合肥,黄河以北,当以北京为最”可知,中国人长于艺菊,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可见菊花普遍。写的北京的秋花,都是常见的桂花、菊花、海棠等。桂花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重阳节赏菊,这些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他的雅:由原文“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可知,由桂花联想到《红楼梦》;由原文“杨升庵祠在桂湖,环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都是桂花”可知,由桂花联想到才子杨升庵;由原文“陈老莲曾画过他的像,‘醉则簪花满头’,面色配红,是喝醉了的样子。从陈老莲的画像看,升庵是个高个儿的胖子。但陈老莲恐怕是凭想象画的,未必即像升庵”可知,由桂花联想到画家陈老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我到新都谒升庵祠,曾作诗:桂湖老桂发新枝,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还引入了自己的诗,使文章洋溢着文化气息。

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作者却把它们写进自己的文章,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由菊花忆老舍,由海棠思母亲,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21.D

22.D

23.B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

语境指观众在晚会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能“经常听到看到”,故应选择“潜移默化”。

第二空,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脱颖而出:意思是才华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

语境指《唐宫夜宴》在春晚节目中展露出来,故应选择“脱颖而出”。

第三空,美轮美奂:意思是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彩绝伦:意思是精彩美妙到了极点。

语境强调表演的精彩,故应选择“精彩绝伦”。

第四空,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语境指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不是诗文,不能选择“脍炙人口”。故应选择“喜闻乐见”。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那么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画线句子前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的前面,“我们倘若……”改为“倘若我们……”;“传统文化那么……”改为“那么传统文化……”。

②中途易辙。“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主语变成了“年轻人”,改为“让他们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明语意未尽;

D.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故选B。

24.例文:

儒礼与时变,谦和有底线

儒术独尊之时,和字当道慢而有序;科技称霸今日,效率至上稳中求快。两相对照,儒之于今日之社会似乎水火不相容。却不知,儒学精华在当下可当解药而非毒鸩。

挤不上公交的担忧确乎难免存在,但静言思之,此等焦虑纯属“叶公好龙”。这反应了对儒家思想理解的剑走偏锋,是把谦和有礼异化成一团和气,将谦谦君子误解成了软弱男子,把礼让等同于让,把谦和等价于附和。如此观之,儒礼本无罪,对他的错误解读是原罪之觞。

换言之,该同学的无理焦虑,映射出的是以“和”为思想内核的传统观念与当今浮躁世风的不可调和矛盾。木心先生所推崇的“从前慢”是“和”栖居的温和土壤,而今人所慨叹的“总浮总疏总麻木”,则是浮躁红尘滋长的温床。我们赞扬上世纪英伦社会的绅士风气,却不可避免今日的女士优先车厢中全是男性。我们欣赏慢时光里邻里谦让大众熟知,却无法改变今日人人封闭自我为主。假若人们都熟谙儒之谦让有礼,又怎么会出现“挤不上公交”的窘境?

昔日温润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学精核来唤醒。要知道,儒学文化能绵延上千年,至今在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自成一个派别,必然是有其活力和时代感的。《礼记》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也光明。”做事如此,儒学发扬亦如是。在当下对个人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板下,儒学选择的“与时变,与俗化”,是在申明底线的前提下,给人随和亲切,让人自觉感悟。谦和与强势也能碰撞出思维和谐的火花。

宰相赵普叹曰:“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道破儒学的现实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传统文化的弘扬由径。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能将儒家大智弃如泥沙?不曾忘傅雷愿在浮浮沉沉中勿失本心,这是儒家淡薄安贫的缩影。不曾忘,文化兴国是治国纲领之一,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国之所望所求。这些又何尝不是儒道中“积极用世”思想的外化?

时代的潮流浩浩汤汤,杂质被冲刷真金被保留。去腐来新,儒之大道,文化传扬之正道,切莫止于来时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审材料:本题材料是关于“儒”的认识。在古代,指有一技之长的术士,在祭祀礼仪中服务于贵族;后来孔子发展了“能安人能服人”的读书人形象,扬雄由认为“通天地人曰儒”,这些都是对“儒”的赞扬,对“儒”的赞扬,其实就是对他们身上的精神的赞扬。儒者学无止境,满腹经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而不倦怠;独处时不放纵自己,通达时不背离道义。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大众平易近人,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儒者举荐人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多建功绩,多做实事,但不谋求更高的禄位。推荐贤能不期望报答,国君得到了贤能者的效力,百姓依赖了贤能者的仁德,只要对国家有利,儒者不贪图个人的富贵。

也有对“儒”的不同看法,《墨子》中说儒者傲慢而自以为是,《史记》中提及儒者学识广博而不得要领,这些是对“儒”的批评。

世上并无完人,我们要正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是不断在自我审视中提高的,近乎完美的人都要每日三省其身。要正视缺点,取长补短,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审任务: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结合材料分析写一篇文章。

【立意】

1.做真正的儒者;

2.做一个行儒道的少年;

3.儒之大道,文化传扬之正道。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zhwlyx.cn/gonglue/1415.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